🤸♀️ 筋骨比別人軟Q,卻老是慢性痠痛、反覆扭傷?
您是否常被說「筋骨很軟」,能輕易將手指後折、手肘或膝蓋過度伸直,但同時卻長期深受慢性痠痛、反覆扭傷或關節「喀喀響」的困擾?
這些看似矛盾的困擾,可能不是天賦異稟,而是結締組織先天較鬆散的表現。
常見的相關困擾症狀包括:
- 關節不穩定,容易扭傷甚至脫臼;肌腱容易拉傷,甚至斷裂。
- 全身廣泛性的慢性肌肉痠痛或關節疼痛。
- 關節活動時有「喀喀」聲響。
- 容易感到疲勞、沒精神。
- 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症狀,如頭暈、心悸。
- 肩頸部位肌肉緊繃僵硬。
- 駝背姿態。
🧐 什麼是「關節過動症」(Hypermobility Spectrum Disorder)?
「關節過動症」(Hypermobility Spectrum Disorder)是一種與遺傳相關的結締組織問題,它影響了體內的膠原蛋白結構,使其比一般人更為鬆散,導致關節活動範圍超過正常角度。
這種結構上的不穩定,會使周圍肌肉需要更費力地工作來提供支撐,進而引發全身性的疲勞與疼痛。
如何初步評估關節過動? (貝登量表)
醫師在臨床上會使用「貝登量表」(Beighton Score)作為初步評估工具,總分共 9 分。您可以初步自我檢測:
- 小指往後彎曲超過 90 度 (左右各 1 分)。
- 大拇指能碰到同側前臂 (左右各 1 分)。
- 手肘反折(過度伸直)超過 10 度 (左右各 1 分)。
- 膝蓋反折(過度伸直)超過 10 度 (左右各 1 分)。
- 身體前彎時,雙手手掌能平貼地面 (1 分)。
💡 專業建議: 一般來說,成人若總分達到 5/9 分 (含以上),或兒童/青少年達到 6/9 分 (含以上),並伴隨相關疼痛或不穩定症狀,就高度懷疑有關節過動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。
🎯 如何有效治療關節過動並增加穩定性?
關節過動症雖然無法「治癒」(改變天生結構),但可以透過精準的治療與訓練,大幅改善關節穩定性並提升生活品質。治療重點在於「增加穩定性」與「解除代償的緊繃」。
居家穩定訓練與日常保健
- 核心與肌力訓練: 核心肌群與關節穩定肌力訓練,是治療的基石。同時應配合本體感覺訓練,改善身體對關節位置的感知。
- 低衝擊性運動: 建議從事低衝擊性的運動(如游泳、皮拉提斯),並應避免過度伸展或長時間維持極端姿勢。
- 輔具支持: 必要時可穿戴護具(如護膝、護腕)提供額外的穩定與支撐。
專業整合治療
針對因不穩定而產生的代償性肌肉緊繃與慢性疼痛,復健科醫師會規劃整合性的精準治療方案:
一般復健儀器物理治療
基礎的復健療程可能包括熱敷、電療等一般儀器治療,以幫助緩解表層肌肉的緊繃,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,為後續的穩定訓練與進階治療做好準備。
針極肌肉內電刺激 (NEIMS)
當肌肉為了代償不穩定的關節而過度緊繃,形成深層痛點時,臨床上可利用針極將電流精準送達患部,有效放鬆肌肉、改善局部循環,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。
直線偏光治療儀 (SuperLizer)
利用特殊波段的近紅外線深層作用,這是一種溫和、非侵入性的輔助治療。它可針對發炎或疼痛的關節與軟組織,達到舒緩疼痛、減輕發炎的效果。
🔍 尋求專業協助
柔軟不該與疼痛劃上等號。如果您正被關節過動的相關問題困擾,且疼痛已影響生活,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評估,制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與運動計畫,找出真正的疼痛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