😫 抱小孩、滑手機,手腕大拇指側痛到無力?
許多人在長時間進行特定手部動作後,會感受到手腕靠近大拇指根部一側出現疼痛、腫脹,甚至在做出抓握、扭毛巾或抱小孩等動作時,會感覺到劇烈的無力感或卡住的感覺。
這些口語上的「手腕痛」、「保姆手」或「電腦手」,往往指向同一種常見的重複性壓力傷害。當您嘗試將大拇指握在掌心,並將手腕向小指方向下壓(Finkelstein’s Test,芬克斯坦測試)時,若疼痛感明顯加劇,可能就符合這種常見的肌腱問題。
🧐 狹窄性橈骨莖突腱鞘炎:淺談「媽媽手」的專業診斷
上述症狀在專業醫學上稱為 「狹窄性橈骨莖突腱鞘炎」 (De Quervain’s Tenosynovitis) 。
這是一種過度使用引起的肌腱發炎問題,主要影響到兩條負責大拇指活動的肌腱,分別是「外展姆長肌」(Abductor Pollicis Longus, APL)和「伸姆短肌」(Extensor Pollicis Brevis, EPB)。這兩條肌腱共同穿過手腕橈骨莖突處的一個狹窄通道(腱鞘)。
當肌腱因重複、累積性的活動(例如:長時間抱嬰兒、頻繁打字、過度使用滑鼠、重複的腕部扭轉)而持續摩擦和發炎時,會導致肌腱和周圍的腱鞘增厚、腫脹,進而使這個通道變得更加狹窄,壓迫肌腱,產生疼痛。
📌 誰是高風險族群?
- 新手媽媽或保姆: 抱嬰兒時手腕需長時間施力與外展。
- 長期電腦工作者: 頻繁使用鍵盤滑鼠,或手腕姿勢不良。
- 特定活動愛好者: 例如:園藝、織毛線、需要長時間使用大拇指的活動。
🩹 從居家自救到專業治療:有效解決媽媽手
治療狹窄性橈骨莖突腱鞘炎的目標是減輕發炎、緩解疼痛,並恢復肌腱的順暢滑動。治療上通常採階梯式進行,從保守治療開始。
🏠 居家自救與復健照護
居家照護的核心在於休息、保護與緩和發炎:
- 調整生活習慣:
- 避免重複性活動: 暫時減少造成疼痛的動作,給予肌腱充分休息。
- 改善施力方式: 學習使用整個手臂和核心力量抱小孩,而非單純仰賴手腕。
- 輔具應用: 在握筆寫字時,可嘗試使用較粗的筆或在握筆端套上橡皮,以降低伸展肌腱的牽張用力。
- 冰敷與護具:
- 急性發炎期: 在疼痛部位進行冰敷,有助於減輕急性期發炎與疼痛。
- 護木固定: 依照醫師或治療師建議,使用可塑型的人字形大拇指護木或貼布固定手腕。這類護具可以限制手腕尺側偏向及大拇指的外展伸展,以利肌腱休息。對於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,這類非藥物方式是較適合的治療選擇。
🏥 復健科的專業整合治療
若居家照護無法有效改善症狀,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的精準診斷。專業治療通常會包含以下方式:
- 物理治療儀器輔助:
- 在進行運動計畫前,可利用儀器來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。常見的治療項目包括:熱敷、冷敷、各種電刺激、低能雷射、超音波透熱治療等。
- 這些治療能幫助軟組織放鬆,為後續的運動治療打下基礎。
- 運動治療與肌力強化:
- 治療的目的是逐步恢復正常活動。即使在組織癒合中,適度的活動也很重要,但應在不引起疼痛的範圍內執行。
- 被動與主動伸展: 在儀器治療後,可開始進行緩慢且穩定的牽張運動,例如輕柔的手腕關節活動。
- 肌力強化: 在急性期後,可逐步加入強化肌力(等張運動)的訓練,以提升手腕周圍肌肉的穩定性。
- 藥物與局部注射:
- 口服藥物: 醫師可能會視情況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NSAIDs),以輔助減輕急性的發炎與疼痛。
- 局部注射: 對於對保守復健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,醫師可能會考慮在發炎的腱鞘周圍,進行局部類固醇藥物混合麻醉藥的注射,以達到快速緩解症狀的效果。
- 【重要提醒】 局部注射需由專業醫師執行,且應避免重覆注射頻率過高,以降低肌腱破裂或皮膚萎縮等潛在風險。
手術治療的考量
絕大多數的病人(約九成)能透過保守治療獲得改善。若經過 6-8 週完整的保守治療(包含休息、護具、物理治療與藥物等)仍無法緩解症狀,才會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考慮積極的手術治療,以釋放狹窄的肌腱通道。
🤝 讓專業為您的手腕健康把關
狹窄性橈骨莖突腱鞘炎雖然常見,但若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,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。
若您的手腕疼痛、無力症狀持續未改善,或症狀反覆發作,建議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的精準診斷,透過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找出肌腱發炎的確切位置與嚴重程度,並規劃個人化的整合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