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料來源: 中華日報-肌筋膜疼痛 中西合併療效佳 《2008/04/24 21:09》 記者戴淑芳/台北報導
現代人運動熱身觀念不佳,或姿勢不良,常導致急、慢性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,除了傳統的復健方式,三軍總醫院復健科以合併中西醫的替代療法,獲得良好快速的療效,病人接受度高。
35歲的王小姐是職業婦女,除了上班擔任行政工作,每天必須坐在電腦前 7-8小時以上,還要回家帶孩子。她表示,長期因為久坐、工作壓力,再加上姿勢不良,導致肩、頸、背部的痠痛,一週內至少有 2次引發頭痛造成嘔吐,經過藥物及按摩皆無效。
經赴三總求診,確診為提肩胛肌、斜方肌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,首次嘗試利用針極肌肉內電刺激治療,再輔以耳朵貼上王不留行籽留置一週,並自行按壓耳穴後,頭痛嘔吐狀況即獲改善。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特徵與成因
三總復健醫學部醫師謝明福表示,肩、頸、上背部疼痛患者中以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最具代表性,好發於:
- 急性子、求好心切的年輕都會女性。
- 每天生活忙碌,分秒必爭,情緒容易緊張焦慮。
- 時常側著頭接聽電話或側身工作。
- 缺乏規律的運動,及有效紓解工作壓力的方式。
- 最近男性也有增加的趨勢。
此外,門診中兩年來也曾有數名 10歲左右的學童,因熱身不足,在劇烈或過度運動後,感覺大腿疼痛無力走路困難,造成日常生活受影響而前來就醫,檢查後發現有胸腰椎旁肌肉、大腿張闊筋膜肌或內收肌等肌群,因為受傷後產生局部痙攣及腫痛,甚至成為明顯的肌肉條狀硬塊。
傳統與另類治療方式
謝明福表示,症狀輕微者可以多休息、冰熱敷,或者局部肌肉伸展或按摩來改善。重者或慢性患者,則先給予:
- 口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、肌肉放鬆藥物。
- 局部注射類固醇藥物等。
- 配合復健治療,可以將症狀降低。
另類替代治療:針對「激痛點」的刺激
不過,考慮治療的時效性,或病人因故沒空接受傳統復健治療或擔心藥物的副作用,經過正確的診斷後,可採用另類替代治療,即找出造成痠痛的關鍵肌群條狀硬塊上的「激痛點」,包括:
- 以針灸的針扎入或通電的針極肌肉內電刺激。
- 局部注射麻醉劑等法刺激「激痛點」。
- 如果病人對針有恐懼的也可用直線偏極光雷射刺激「激痛點」。
- 徒手按摩相關穴位配合運動等方式代替。
再輔以耳穴按壓,更能強化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