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攝影:張家毓)
關於「骨質疏鬆症」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,但台灣患有骨鬆症的人口,可能比你想的還多!
根據衛福部統計,國內 60 歲以上的人口中,有 16% 患有骨質疏鬆症(約 73.4 萬人),而其中女性更佔了 80%。原因除了女性骨質天生就比男性差之外,女性從 35 歲左右骨質就開始逐漸流失,從停經後到更年期,由於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,骨質流失速度嚴重增加,因而容易導致「骨質疏鬆症」。
謝明福,現任三峽「謝明福復健科診所」院長、兼任三軍總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,在《良醫健康網》近 4 萬筆網友票選中,獲得「復健科」分享數第一名好醫生的評價。他曾赴美國賓州大學跟著世界級疼痛處理專家 Dr.Jennifer Chu 擔任研究員,研究「針極肌肉內電刺激治療」技術;也曾讓一名 60 多歲駝背、雙腳無力需拄著拐杖的病患,一年多後行動自如。
如果得了骨質疏鬆該怎麼辦?該如何保養骨骼、預防骨骼流失?對於骨鬆引起的「脊椎壓迫性骨折」,謝明福醫師有什麼建議與提醒呢?
給骨密度正常 & 骨密度稀少者的建議
骨質密度(Bone Mass Density,BMD)檢查,是簡要評估骨質健康狀況的快速方法,透過該檢查可以發現骨質疏鬆症,判斷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。
謝明福提醒,停經、活動力少的婦女(尤其高齡長輩)更需提高警覺,若不適時預防及補充鈣質,將來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。而男性通常較少見骨質疏鬆症,但如果有僵直性脊椎炎或腰椎曾受傷、有脊椎側彎、副甲狀腺功能等疾患的 35 歲以上、60 歲以下中年男性患者,也需特別注意。
◎ 骨質密度正常(BMD.T-SCORE 大於等於 -1.0)建議
- 注意抬重物時的技巧
- 不需要治療
- 正確衛教及預防措施介入
- 適當的飲食(鈣、維他命 D)攝取
- 短距離的慢跑或快走
- 腹部及背部肌力訓練運動
- 有限的重量訓練,重量訓練每週 3 次
- 有氧運動每日走 40 分鐘
- 姿態運動:姿態訓練支持合併骨盆傾斜和背部伸展
◎ 骨質稀少(BMD.T-SCORE 介於 -1.0 到 -2.5 之間)建議
- 治療諮詢
- 正確衛教及預防跌倒措施介入
- 疼痛處理如簡單的物理治療
- 背部肌力訓練
- 有氧運動每日走 40 分鐘
- 重力訓練每週 3 次
- 姿態運動:姿態訓練支持合併骨盆傾斜和背部伸展
- 可練太極拳
- 適當的藥物治療,如福善美等雙磷酸鹽類
謝明福建議民眾可到醫院復健科或骨科接受骨密度檢查,「通常只需做腰椎或髖骨即可,若不符合健保給付者,可自費檢查。」他強調,檢查所需時間很短,還可早期了解自己的骨本剩多少,以預防因跌倒造成的嚴重骨折,千萬別怕麻煩而讓健康也跟著流失!
骨鬆造成「脊椎壓迫性骨折」的急性疼痛
注意:勿去推拿、多補充含鈣食物
謝明福提到,曾遇過一名 70 歲阿嬤,某次要將機車移位,沒想到竟聽到脊椎卡嚓一聲,腰痛得直不起來…阿嬤原以為只是腰部肌肉拉傷,但他推測應是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壓迫性骨折。「果然在照胸、腰椎處 X 光片後,發現有某腰椎壓迫性骨折;在經骨質密度檢查,也證實有骨質疏鬆症。」
避免國術館推拿的警示
關於骨質疏鬆症造成的「脊椎壓迫性骨折」,有哪些是一般民眾要特別注意的呢?
謝明福提到,過去在診間遇過一名 40 多歲婦女因頸背酸痛去推拿,結果推拿不當造成右側背部有一明顯腫塊,經超音波證實肌肉內血腫塊,後還轉介至外科接受手術。而另一名 60 多歲婦女因中指末端異常紅腫痛,去國術館接受推拿 3 個月一直未見好轉,後來到謝明福門診求診,「我懷疑她有慢性關節炎,後轉介至風濕免疫科,血液檢查發現確實有慢性細菌感染。」
「所以切勿去國術館推拿、按摩脊椎或做腰椎牽引,應該先照胸、腰椎處 X 光片,確立脊椎壓迫性骨折診斷,再安排骨質密度的檢查。」
謝明福強調,上了年紀的長者因肌力衰退,務必避免突然單手去搬負重物,而當身體出現異常腫塊(無論痛與不痛)或瘀青,千萬別以為只是輕微意外受傷,就輕忽或隨意去尋找民俗療法推拿,延誤正常治療時機。
脊椎壓迫性骨折的保守治療
若是沒有出現下肢麻、無力等神經症狀,謝明福認為則以保守治療為優先,而「保守治療」包括:
- 需臥床休息 7~10 天,並穿戴適合的胸腰背架 3 個月以支撐脊椎,可從事較輕鬆簡單的家事,切勿搬提物品。
- 前兩天先施以冰敷,每小時一次,每次 15 分鐘,6 次後改每 2 小時一次,及使用低週波電療,使受傷的部位先消腫止痛,兩天後可使用淺或深層熱療、直線偏光治療儀及電療。
- 從食物(如黑芝麻、乳酪、小魚乾等)中攝取或服用藥物以補充鈣質。
- 定期門診追蹤複查,以更改藥物及開立復健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