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肌筋膜炎」到「動脈阻塞」:一次意外的理學檢查如何解開病人多年的腿痛之謎

一名患者的慢性腿部痠痛被誤診為肌筋膜炎,醫師在治療中意外發現股動脈脈搏缺失,最終確診為腹主動脈狹窄的醫療故事。

發布日期: 2017年1月19日

今天下午診結束,櫃檯員工告知,有人提著水果禮盒說要來看我。我想是誰知道我受傷要來探望我,雪中送炭加油打氣,內心倍感溫暖!後來才知是上個月曾來看診的病人,特地來當面感謝我提點,解決他多年的困擾!

我回想起來了,十一月時這年紀五十出頭的先生,經網路傳播慕名來看診,訴說他約兩年多來,走路時左側大腿後方及臀部經常痠痛,小腿很容易緊繃抽筋不舒服。他曾經到訪各科醫師,做過影像及肌電生理檢查,已排除脊椎及神經疾患,被告知是肌筋膜炎。

來三峽診所尋求針極肌肉內電刺激治療,我理學檢查後,的確整個左半邊腰、背、臀、大腿、小腿很緊,符合肌筋膜炎左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診斷,建議每星期一次針極肌肉內電刺激治療。連續做了三次治療,病人說症狀稍改善但並不明顯。

意想不到的發現:摸不到的脈搏

上個月第四次治療時,我心想做過的幾處肌肉都放鬆了,症狀還是沒改善。當準備嘗試針對左側髂腰肌治療時,我觸診病人的股動脈卻踢到鐵板:

  • 觸摸了半天,竟摸不到脈搏。
  • 不信邪,再努力地尋找,還是無動靜。
  • 再摸右側,很容易地感受到脈搏跳動。

我想這不對勁,立刻停止治療。告知病人可能有動脈阻塞或狹窄的問題,請他儘快到心臟外科檢查;也馬上線上諮詢三總同學心臟內科的許志雄醫師,他建議安排下肢斷腦斷層血管攝影(CTA)。

最終確診與治療結果

病人後來經心臟外科一系列檢查發現腹主動脈有狹窄阻塞的情形,經支架治療後,症狀已大大改善了,也解決病人多年的疾患。

血管性跛行,症狀不嚴重,容易被忽略了。還好無心插柳柳成蔭,透過治療與病人接觸時間越長,相信可以減少發生醫療誤判的機會,這又添一筆我基層醫療執業史的新奇篇章!

返回文章列表